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

沒有優勢的6大優勢產業 & 6大優勢產業的政治秀

沒有優勢的6大優勢產業 03 Jul 2009
文:洪興立 (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研究院高級講師 )
圖:SCMP Digital Collections

經濟機遇委員宣布鎖定六個具有優勢的經濟產業進行研究。這些所謂六個香港具優勢的經濟產業,包括了環保產業、醫療服務、教育服務、檢測和認證、創新科技,以及文化及創意產業等。政府的夢想是輔助這些產業,令香港的經濟「走上更高的台階」。可惜現實是非常殘酷的,香港在這六大產業中根本沒有任何優勢,政府是繼「數碼港」及「中藥港」等之後,又一場「雷聲大雨點小」的「政治秀」。

六個「優勢」產業

政府提出的六個優勢產業,究竟是否名副其實地有優勢呢?我們可把這六大產業逐一分析,便可參詳到底這些產業的優勢在哪裏:

( 1 ) 環保產業
香港環保產業奄奄一息,公公婆婆收集舊報紙和汽水罐變賣,被回收商壓價,已是人所共知的「舊聞」。環保產業的困局,在於利潤微薄,即使有平價土地,亦難吸引真正有心人來經營。平心而論,政府是須要資助環保產業,以保持所謂的「持續增長」,但是把一門有意義卻多數是虧本的生意當作是優勢產業,則實在是太不切實際吧?

( 2 ) 醫療服務
香港醫院管理局擴張過度,變相令本地私營醫療機構難以發展。當連香港的有錢人及藝人 ( 特別是過去幾年病逝的歌手和藝員 )都在公立醫院醫病的時候,便可知道經營私家醫療機構是如何困難。醫療服務成本高昂,醫療儀器生命周期非常短,投資風險頗大,作為必須產業是無可厚非,但當作是優勢產業,則有誤導之嫌。

( 3 ) 教育服務
立法會早於2006年已以大比數通過動議,促請特區政府將香港發展成為區域教育樞紐,增強本港競爭力。特區政府成立了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高層督導委員會,研究教育樞紐的整體策略和措施,結果是不了了之。如今舊事重提,但基於本地中學學制並不適合外地留學生,香港的國際學校又與本地大學並不銜接,無法吸引優秀外國學生,所以香港的教育服務根本不可能成為優勢產業。

( 4 ) 檢測和認證
香港在檢測和認證兩方面,從來都沒有甚麼優勢和成就。大家不妨做個簡單調查,試一下問各位親朋好友,請他們列舉香港有甚麼檢測和認證機構,相信絕大部分都完全不知。

( 5 ) 及 ( 6 ) 創新科技、文化及創意產業
此最後兩大產業必須列在一起討論,因為自董建華年代開始,「創新」和「創意」都是特首每年《施政報告》的「例牌菜」。可惜特區政府施政缺乏創意,又怎能期望有足夠能力來推動與「創新創意」有關的產業呢?「創新」和「創意」本身又能不能靠政府便可推動呢?

既然六大「優勢」產業原來是完全沒有優勢的,特區政府為甚?要提出既要推動又要發展呢?下星期我們會深入探討:特區政府做這場「政治秀」的背景和動機。

6大優勢產業的政治秀 10 Jul 2009
文:洪興立 (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研究院高級講師 )
圖:SCMP Digital Collections

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進行研究六個據稱有優勢的經濟產業,包括了環保產業、醫療服務、教育服務、檢測和認證、創新科技,以及文化及創意產業。可惜事實上,香港在這六大產業根本沒有任何優勢,為甚?特區政府卻堅持要提出一些無法有結果的建議呢?本文的目的,便是要以策略管理學 ( strategic management ) 的角度來個全面分析,務求探討特區政府背後真正的動機是甚??看看是否又只是一場政治秀 ( political show ) 呢?

六大優勢經濟產業
策略的評估分析

大家首先要明白,特區政府高層的司級公務員,配合幾位商界與專業界出身的局長和副局長,全都應該是香港的精英。基於這個「精英政治」的大前提,雖然我們知道特區政府政策常常有失誤,但亦不能假設政府官員愚不可及。所以只有透過理性的分析,以平常心為基礎,才能實事求事地估計特區政府這場政治秀的目的。以下是有關特區政府六大優勢經濟產業策略的評估分析:

( 1 ) 重整旗鼓策略( restructuring strategy )
特區政府近年民望有如江河日下,不少政策剛推出便碰了一鼻子灰。這次希望以振興經濟及重整旗鼓的策略,務求力挽狂瀾,企圖至少可爭取老闆及中產階級的支持。可惜現實歸現實,由於香港經濟結構的問題,相信又會變成「兩頭不到岸」的白日夢。

( 2 ) 聲東擊西策略( decoy strategy )
特區政府推行政策的其中一套策略,是在未推出備受爭議的新政策之前,先行推廣宣傳並不打算實行的另一個構思,用意是分散公眾的注意力,務求減少備受爭議政策的壓力。特區政府有可能以六大優勢經濟產業作為「聲東擊西」的工具,一、兩年之內會有一套真正具爭議性的新政策整裝待發。若估計正確,此新政策方案很可能與「普選」或「23條立法」有關。

( 3 ) 空城計策略( bluffing strategy )
「空城計」是「三十六計」中的一大計謀,亦是一種克敵的心理戰術。它不是依靠實力戰勝敵人,而是透過研究敵人的心理活動,以謀勝敵,驚退敵兵。「空城計」在緊急關頭,能造成敵人錯誤判斷,常能達到排難解危之目的。特區政府這六大沒有優勢的優勢產業,有可能只是「空城計」,希望能暫時瞞天過海,爭取時間再想其他策略應付民憤和民怨。

( 4 ) 特首下台策略( exit strategy )
特首曾蔭權的民望,在兩年前連任成功後,便一直「插水」 。曾蔭權任期於2012年便屆滿,為了到時能體面地離任,六大優勢經濟產業會是不錯的下台階。反正發展經濟產業並非短時間內便能立竿見影,屆時任何一大經濟產業只要有些微進展,便可大事表揚一番了。

從任何一個角度看,特區政府的六大優勢經濟產業,根本很少機會能為香港帶來實質的利益。不過作為一套政治舞台的道具,對別有用心的特區政府高層官員而言,還是有一定的安撫民心作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