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假觀市:心理質素被市場波動牽引
上周一、二放假,時間較多,於是頻密地查看不同股票。過度關注市場後,明顯感覺心理質素受到影響。其實今年美股估值一直偏高,加上巴菲特等大型投資者大幅減倉、持有約兩三成現金,持續觀望,並無急於重新買貨。
以 Shiller PE 等估值參考,美股整體並不便宜,因此我亦在前一兩星期開始減倉,逐步將高 Beta 的如 NVIDIA、Amazon 及升幅較大的個股獲利套現。部分礦業股亦已全部落袋,甚至連 VOO、VIG 都有減持。
反彈後再跌:短線操作的搖擺
不過,星期一、二檢視市場時,見到指數似乎在低位反彈,於是重新買回部分倉位。然而買入後不久,市場再度向下,雖然因早前沽高買低,跌幅相對減少一半,但星期四、五接連出現的小型股災,兩日跌幅達四至五個百分點,確實令人重新思考是否應該再度減倉。
星期五晚臨瞓前本想沽貨,但最終選擇觀望一下,而市場即日在美股時段出現反彈。
市場貴,但方向未明:重新建倉的掙扎
最大問題係:當市場估值已處高位,但未來走勢依然反覆時,應如何部署?原本星期六做完 research 後,已傾向清走大部分美股,再重新建倉,不過其後看到巴郡第三季買入 Google 的新聞。
Google 恰巧亦是我現時最大美股持倉之一,也是整體投資組合的第五大持倉。巴郡買入後,難免會令人思考:是否市場上仍有人看到我未察覺的因素?這亦短暫動搖了原本的沽貨決定。
重新冷靜思考:別被別人的買賣左右自己策略
整理文章時,亦再提醒自己:別人的買賣原因與我並不相同。今次想沽出部分個股,是為了重新整合倉位、提高現金比例,以便未來若再出現更深調整,可以分批吸納。尤其最近我新增了 QQQ,而這部分暫時不會沽。
從估值角度,高估值、弱勢股應優先減持;而 Microsoft、Apple、Google、Amazon 等估值相對合理、又仍有盈利,則可以先觀望一星期,再分階段減倉,但仍傾向先沽部分。
真正想沽貨的原因:市場寬度惡化
值得記錄的是,促使我更堅定減倉的主因並非「估值高」。估值高一直都高,問題是:
美股市場寬度(market breadth)明顯轉差。
每次反彈後都再向下,大部分股票跌穿 250 天線,短線 50 天線亦持續轉弱。更長線的趨勢亦開始惡化。相反,港股市場寬度反而比美股強,七至八成股票仍在主要平均線之上,兩者形成鮮明對比。
正正因為美股市場結構性轉弱,我先決定要大幅調整個股比重,而呢個理由比單純講「估值貴」更加關鍵。
目前初步計劃
基於以上原因,現階段暫定以下方向:
1. 優先減持 NVIDIA(估值偏高)。
2. Amazon、Google、Apple、Microsoft 各減持一半。
3. 新加的 QQQ 不沽出,維持當前曝險。
4. 保留一定現金,視乎未來市場是否出現更大調整,再部署分段吸納。
短線方向未必即時拍板,但至少要避免拖延。十年後這些科技龍頭仍大概率存在,但若市場今年出現兩三成回調,錯過調整倉位的機會,成本就會拉高。
---
以上為當下心中所想的整理,希望之後再回看時能更清晰掌握自己每次投資決定的理由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